癌癥,被稱為“眾病之王”,人人聞“癌”色變,那你知道“癌中之王”是誰嗎?
很多人可能以為是肺癌、肝癌、胃癌……的確,這幾種癌的發病率高,大家平常聽得比較多。但是,和它們相比,“癌中之王”還要更兇險:約3/4的患者在確診后1年內死亡,5年生存率不足5%!即便在醫療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,它還是被國際醫學界列為“21世紀的頑固壁壘”。
這個“癌癥之王”就是胰腺癌。


2018年《柳葉刀》曾公布過一項調查研究,分析了國內十多年來癌癥患者5年生存率的變化。在眾多癌癥中,胰腺癌處于墊底位置,5年生存率甚至不升反降。胰腺癌為什么會如此兇險呢?

胰腺大約只有14~18厘米長,它位于上腹部,易被胃部、腸道等遮擋,這就導致檢查時較難發現胰腺早期病灶。
不僅位置特殊,早期癥狀還容易與消化道疾病相混淆,想發現它更是“難上加難”,約85%的胰腺癌患者在確診時就已經是晚期了。
胰腺癌的病程短、進展快。超過90%癌變的胰腺細胞都有KRAS基因,這種基因突變會增加腫瘤抑制因子的失活概率,相當于給腫瘤生長放開了“繩索”。
胰腺和胃、腸、肝臟等器官都挨得很近,而且它本身有豐富的淋巴管和血管,這些都為胰腺癌細胞轉移、散播提供了良好條件。

那么,哪些人容易被“癌中之王”盯上呢?
暴食會使胰液分泌過度旺盛,胰液排出不暢,膽汁、十二指腸液又會反流入胰臟,極易誘發急性胰腺炎。
若是經常暴食,導致急性胰腺炎反復發作,就容易轉變為慢性胰腺炎,使胰腺癌的發病風險增加10~20倍。
這里的“飲”是指飲酒。酒精可直接損傷胰腺,還能間接刺激胰液分泌,引起炎癥。據統計,在我國,70%的慢性胰腺炎與長期飲酒有關。
抽煙是胰腺癌明確的危險因素,煙草中的尼古丁成分會誘導胰腺上皮細胞間質轉化,為腫瘤細胞侵襲和轉移創造條件,同時還會促使抑癌基因失活。
研究表明,抽煙量的多少與胰腺癌的發病呈正相關,抽煙者患胰腺癌的概率是不抽煙者的2~2.5倍,且發病平均年齡提前10~15年。
長期熬夜會干擾體內多項激素的分泌,同時降低自身免疫力,對身體造成多種損害。經常熬夜的人,胰腺癌的發病率是普通人的3倍多。

小貼士 高脂血癥患者、糖尿病患者、膽結石患者、腹型肥胖者、有胰腺癌家族史的人也都是胰腺癌的高危人群,需提高警惕。 胰腺癌的治療很困難,患者的生存率也相對較低,所以更需要早防早治。對于高危人群來說,當出現下面這5個癥狀時,一定要提高警惕: 胃疼:服用胃藥后不能緩解,或只能短暫有效; 腹瀉:脂肪瀉; 莫名消瘦:體重持續無原因下降; 血糖高:控糖藥不能緩解; 嚴重的后背酸痛:胃對應后背部區域。
不過,前面也說了,早期胰腺癌的癥狀易和腸胃不適的癥狀混淆,常會被忽視。因此,對于高危人群來說,體檢時有兩項檢查必須要重視。
腫瘤標志物檢查——體檢查血時可以增加一項腫瘤標志物檢查,如果發現CA199這種腫瘤標志物異常升高,則預示膽胰系統可能存在異常。
超聲檢查——做腹部B超時發現膽管有擴張,這也是胰腺癌早期影像學的信號之一。一旦有異常,需要到醫院進一步做CT或核磁排查。

日常保護胰腺、輔助防癌,除了要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,戒煙戒酒,控制體重,減少高脂、高糖飲食,還可以適當補充2種營養素。
不可溶性膳食纖維既能促進腸道蠕動,又能幫助減少人體對食物中脂肪的吸收,同時還有利于降低體內甘油三酯和膽固醇的水平,從多方面為胰腺減輕負擔。
竹筍、韭菜、蓮藕、西藍花、白菜、玉米等都是不可溶性膳食纖維的不錯來源。

一項6萬多人參與的研究發現,體內缺乏鎂元素,會面臨更高的胰腺癌風險;在標準范圍以下,每減少100mg鎂元素的攝入,患胰腺癌的風險就會升高20%。此外,學術期刊《Cell》上也刊登了一篇研究論文,內容表明:在鎂元素富余的環境下,和免疫系統相關聯的T細胞活性更強。

所以,日常生活中補充足夠的鎂元素很有必要。莧菜、油菜、菠菜等綠葉菜,紫菜、海帶、裙帶菜等菌藻類,黑芝麻、花生、腰果等堅果,小麥胚芽、玉米等粗糧,這些食物中都含有較多的鎂元素,大家可以自由選擇。